“不用跑腿,不动产权证直接送上门,太贴心了!”近日,湖南省常宁市荫田镇小泉村70多岁的周贻平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红彤彤的不动产权证,笑得合不拢嘴。这一幕,正是常宁市通过“走找想促”(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开展“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走访活动,建立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服务机制、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生动写照。
周贻平的喜悦,源于常宁市创新推行的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服务机制。今年3月,常宁市委组织部三级主任科员周生来回到家乡荫田镇小泉村开展“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走访活动,按照“五必访”要求,当好政策宣传员、矛盾排查员和社情民意信息员,推动解决家乡村民的“乡愁”问题。走访中,周生来发现,像周贻平这样留守老人的宅基地不动产权证,普遍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农户居住分散、资料不全等原因,以致部分农村宅基地不动产权证登记发放难,成为困扰村民多年的“心头病”。
群众呼声就是行动号角。走访干部周生来立即与市纪委监委驻该村工作队、村“两委”展开专题研究,将问题迅速反馈至市纪委监委和自然资源部门。一场由市纪委监委全程监督、多部门联动的专项整治行动迅速展开。常宁市纪委监委将农村不动产“登记难”列为群众身边16件“急难愁盼”实事之一,联合自然资源部门打出优化营商环境整治“组合拳”:市自然资源局成立工作专班,推行“应登尽登、应颁尽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组建专业工作队,深入村组宣传政策法规、解疑答惑,开展地毯式摸排,建立“早发现、早研判、早解决”的闭环工作机制。市纪委监委驻该局纪检监察组跟进监督,到窗口“体验式”监督,督促该中心不断打通业务环节,优化办理流程,解决群众“办证慢”“办证难”问题。
在具体实施中,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创新采用“线上申请+线下核实”模式,进村入户对留守老人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代办服务,现场受理申请、审核材料。针对小泉村等重点区域,采取“一户一档”“一事一议”精准施策,仅两个月就解决权属争议、资料缺失等共性问题。如今,第一批涉及荫田镇、大堡乡等地的433本不动产权证送进农家院落,村民们的“心头石”终于落地。
为确保工作成效持续巩固,常宁市将阶段性整治举措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效服务机制。通过审批流程简约化、服务事项网格化、监督管理清单化的“三化”建设,构建起“排查—整改—督导—回访”的全链条闭环机制。市纪委监委建立“清单销号”监督制度,自然资源部门完善日常巡查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登记难”问题反弹。这场由乡音乡情引发的民生实践,不仅纾解了乡亲们的乡愁,更通过制度创新优化了营商环境、温暖了民心。
如今,常宁市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已形成“送服务上门、送政策到人、送证件到家”的常态化服务模式。今年来,全市已完成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4800余本,惠及22个乡镇(街道)的410个行政村。(郭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